因为《声入人心》,音乐剧演员郑云龙最近大火了一把,不过以“音乐剧王子”出名的他,这一回却要跨界演一部话剧。

话剧名为《漫长的告白》,5月将在上海虹桥艺术中心演出6场。故事蓝本取材于法国剧作家埃德蒙·罗斯丹的《大鼻子情圣》,但将背景移植到了1980年代的上海,郑云龙出演的是形容丑陋却满腹诗书的陈中行,剧中大段拗口的台词对其戏剧功力将提出极大挑战。

早在2015年排演音乐剧《犹太人在上海》时,导演徐俊就被郑云龙忧郁的双眸打动,想邀他合作,遗憾未成行,此番牵手合作话剧,双方终于实现了夙愿。

“戏剧表演对音乐剧演员来说很重要,话剧又是语言的艺术,所以我很想尝试一下。”郑云龙说。

《漫长的告白》由执导过“上海三部曲”的徐俊导演,自媒体人傅踢踢编剧,视觉艺术家马良、音乐人李泉加盟创作,四位来自60后、70后、80后的上海男人首次跨界合作,共同追忆的是80年代的上海爱情。

郑云龙和其他主演

回忆起80年代,徐俊最深的印象便是白色和蓝色,也因此发布会当天,主创团队和演员都穿了白衬衫到场。

“我那时候经常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愚园路的法国梧桐树下,特别惬意、快乐、通透,我和当时所有的青年一样,求知欲很高,有激情有梦幻,也有家国情怀。”徐俊还记得自己当时的月工资是36.5元,每当工资发下来,他最兴奋的事是可以买书看了,因为不断的知识积累,他想到了考戏剧学院,实现了做导演的梦想。因此对80年代,他一直心存感激。

在以色列特拉维夫,徐俊看过一个希伯来语版的《大鼻子情圣》,三个多小时的剧演下来,他感动得一塌糊涂。面对一望无际的地中海,那时候他就在想,如果把这部剧搬到80年代的上海该多有意思,“今天梦想成真了。”

徐俊首先感谢的是编剧傅踢踢,他用了三年时间将整个故事焕然一新。出生于1987年的傅踢踢对80年代充满了好奇,“80年代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,吉他、诗歌、文学、哲学……那个年代本身就包含了诗和远方。”

作为互联网原住民,傅踢踢试图对80年代做一次回望,为远离了80年代的游子写一封家书。不过,因为有距离感,他多少还是有些不安,也因此他花了两三年时间查看大量音像和文字资料,通过资料检索,在脑海里建立可视化的盛宴。

“80年代年轻人约会的暗语是‘不见不散’,因为没手机,约了周日中午12点人民广场见,就是不见不散。那时候的时间非常慢,恋爱是靠走出来的。今天的我们远离了那种爱情模式,是时候眺望当时的人怎么谈恋爱的了。”傅踢踢说。

视觉艺术家马良从几万张视觉资料里选了几千张老照片,为整部剧作视觉参考,充分的准备让导演第一次去他家约谈项目,就觉得视觉上有谱了。

怀旧的发布会现场

不过最开始,马良却很抗拒做话剧,“戏剧是集体工作,前几年我做了个戏,太难了,当时我就想再也不做戏剧了。有一天导演深夜11点找到我,我是怀着抗拒去的,去了才知道他要把蓝本《大鼻子情圣》放在80年代上海,改成话剧《漫长的告白》,瞬间觉得很刺激很好玩。”

马良的母亲是上海青年话剧团的,他从小在剧场后台长大,至今记得母亲演的第一部戏是《大鼻子情圣》,“那时候我14岁。我曾经反复看排练,印象中这是很伤感的爱情,导致我对未来的爱情也充满了怀疑,之前我们看到的爱情更政治化,这部戏里的爱情却是决绝的疼痛的干净的,所以我有兴趣。”

据了解,音乐人李泉也会加盟创作,他的三首歌会贯穿全剧,尤其是《爱的家园》。